查看原文
其他

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并握手!集美这位“90后”了不起!

集美区融媒体中心 天下集美 2024-04-15


 集美区委原书记、退休老干部 

 郑德发 

作为全省9名受表彰先进个人的代表

赴京参加表彰大会

接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会见


12月16日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

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京举行

大会表彰了150个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

和450位先进个人


▲一排左四:郑德发

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句问候


“老郑,你来啦。习近平总书记走到郑德发面前,一边握住郑德发的手,一边微笑着问候道。回想起当时的那一幕,郑德发还是心潮澎湃。“30几年前,总书记就称呼我为‘老郑’,时隔这么久,他还能一下就叫出我的名字。”


“总书记的第二句话是问我身体好吗,叮嘱我要多保重。”郑德发回忆,总书记还说“向厦门老同志问好!短短三句问候,让郑德发在激动之余更是倍感温暖。



总书记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都非常尊重和关心老同志,并十分重视发挥老干部积极作用。在赴北京参会前,郑德发刚刚在全市地厅级老干部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读书班上,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干部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他表示,作为退休老同志,自己将继续积极作为,做到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为集美区改革发展增添正能量,回报总书记的关怀厚爱。


“老书记”

许多集美人并不陌生

已是耄耋之年的他

依然活跃在为人民服务的一线

“老书记”郑德发
福建泉州人,1930年12月出生,1952年参加工作,1991年,郑德发从集美区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退休近三十年,郑德发不忘初心、奋斗不止,继续为集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殚精竭虑,是干部群众口中亲切的“老书记”,曾获市委、市政府授予“厦门市老龄事业特别贡献奖”、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授予“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等荣誉称号。 

今天,一起走进

郑老退休后的生活

1

不忘

初心


为集美经济腾飞插上翅膀



退休前,郑德发多次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在集美北部建立工业区的建议,从根本上解决集美区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机遇却在他退休后才来到。市领导带队来集美区调研建设工业的课题,指定仍由他牵头负责。为解决建设资金问题,他主动请缨带领有关部门走访建设银行寻求支持,顺利解决了启动资金。他还积极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与外商签订开发合同。199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集美台商投资区。



北部工业区初具规模后,郑德发又多方奔走,促成了灌南工业区的投建,为厦门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厦门金龙汽车等大型企业的入驻奠定基础。集美北部工业区和灌南工业区的建立,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拉开了集美经济腾飞的序幕。

2

募资

助学


为贫困学子点亮希望之灯

▲图/林志杰


集美是著名的文教区,汇集了十余所大中院校、十余万高校师生。1994年,集美区组建关工委,聘请郑德发担任顾问。郑德发在走访调研各大院校时了解到,有少数来自贫困地区的学子生活困难。为了帮助这些贫困学生,他不辞劳苦走访大企业和商会,募集助学善款,设立助学基金。2009年,厦门建霖健康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吕理镇深受郑德发感动,出资设立“芳德助学金”,十年来累计捐资240多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600多人。



在积极募捐的同时,郑德发省吃俭用,把退休金大部分都用在捐资助学上,累计捐款20余万元。而郑德发自己却还住在八十年代的旧房子里,家具也都是使用了几十年的老家具。有干部感慨地说:“到老书记家中去一次,就是接受一次真实而深刻的党性教育。”

3

老骥

伏枥

为集美区老龄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退休后,郑德发却更忙了。他整天为全区老年人的幸福而奔忙。1998年春节前,他到灌口敬老院看望老人时,发现重新修建的敬老院院子里还是沙子地,经了解发现原来是基建款用完了,如果要铺地砖,还需花费5000多元。他二话没说,从银行取来5000元捐给敬老院。



2005年,郑德发受邀担任区老龄委副主任,他经过调研,向区委区政府建议把全区涉老部门与老干部局整合,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在科学高效的机制下,全区老干部和老龄工作得到良好发展,率先在全省开展了“老年温馨家庭”、“老年宜居社区”、“老年友好城区”的创建工作,2010年集美区被评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


▲郑老到空巢老人家中走访探视


目前,已是耄耋之年的郑德发仍活跃在为老服务第一线,他称自己为一名“义务指导员”,经常下基层、村居调查指导老龄工作。

为“老书记”点赞!

向“老书记”学习!



▌集美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集美报记者:郭妮妮

▌封面图:新华社

▌编辑:林凯丽 责编:寇亚南

▌编审:王德胜

▌天下集美原创,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为榜样郑老戳亮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